月光如水,夜色深沉。
古人云:"夤夜匪懈,主辱臣死。"
这句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小明》的诗句,描绘了古代臣子夜以继日、勤勉工作的情景。
然而,"夤"字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。这个看似普通的汉字,究竟该如何读音?它又有什么含义呢?更让人好奇的是,"夤夜"又指的是哪个时辰?
"夤"字的演变历程颇为有趣:
1. 甲骨文:最早的"夤"字形似一个人弯腰行走的样子,上面有一个"月"字,表示在月光下行走。
2. 金文:到了金文时期,"夤"字的形态更加清晰。人的形象被简化,但仍保留了弯腰的姿态,"月"字也更加规整。
3. 小篆:秦代小篆中,"夤"字的结构开始固定。上半部分是"月",下半部分是"辰","辰"字本义为时辰,引申为行走。
4. 楷书:进入楷书阶段,"夤"字的结构基本定型,与我们今天所见的写法相近。上半部分是"肀"(音同"圭"),下半部分是"辰"。
"夤"字的本义是指深夜行走或工作。引申义有:
1. 深夜:如"夤夜",指深更半夜。
2. 偷偷摸摸:如"夤缘",形容暗中攀附权贵。
平博pinnacle体育平台3. 小心谨慎:如"夤夜而行",形容小心翼翼地行走。
组词:
- 夤夜:深夜
- 夤缘:攀附权贵
- 夤夜而归:深夜回家
例句:他常常夤夜工作,为的是早日完成项目。
在古诗词中,"夤"字的运用颇为精妙。
以南宋诗人陆游的《夜过西溪》为例:
"月明船笛参差起,夤夜东园总不眠。"
陆游(1125-1210),字务观,号放翁,浙江山阴(今绍兴)人。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泛舟西溪的情景。"夤夜"一词在此突出了深夜的氛围,与月明船笛形成对比,凸显了诗人心中的惆怅和不眠。
"夤"字的正确读音是yín(音同"银")。
同音字:银、淫、寅、垠
结构:上下结构
"夤"字承载了中国古代"夜"文化的一部分。在古代,"夤夜"常与勤勉、忧国忧民联系在一起。
然而,随着社会的发展,过度加班、熬夜工作等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思考。
"夤夜工作"从褒义逐渐转变为中性甚至贬义,折射出现代社会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"夤夜"在古代计时系统中特指子时(23时至1时)。
这一时间段被视为一天之中阴气最重的时刻,也是古人认为最应该安睡的时间。
然而,正是在这个时候,许多古代仁人志士仍在为国事操劳,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探索"夤"字,我们不仅学习了一个汉字的读音和含义,更深入了解了中华文化对时间、勤勉和生活态度的独特诠释。
从"夤夜匪懈"到现代人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,折射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智慧。
让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,也能够与时俱进,找到适合现代生活的新道路。
毕竟,只有合理安排时间,在该奋斗时奋斗,该休息时休息,才能真正做到"夤夜不怠,昼日不懈",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